寂寞屠城

写文不是我想写,想写就能写~~~~让我吃好,让我睡好,灵感就出来~~

《天下》诗词解析篇1.0

 


 

一砚一笔一帐灯,一朝一夕一沙汀

一人一宫一轮月,一春一秋一卷经

一朝一代一方玺,一粟一麦一苍生

一舟一剑一天下,一肝一胆一丹青

 

翻译:

第一句:

由梅长苏“此情此景”的题目开始,一个砚台一支狼毫笔一帐灯光,这样的生活就如同在江左盟中的每一个天与梅长苏朝夕相处。沙汀: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,代指在水边的廊州,即江左盟。

第二句:

由此便想到独自在宫中的母亲,和自己共同对着一轮明月,却一人独自在偌大的宫中,从春到秋,经年累月对着一卷佛经吃斋礼佛。

第三句:

思念母亲之后,又记挂起如今已登基继位的庭生,天下虽然换了皇帝,但仍旧是那一块传国玉玺,还有一粟一麦都要仰望天子照拂的百姓。

第四句:

如今自己已身在江湖,常常在一叶小舟上执剑而望天下,然而胸膛里那颗砰砰跳动的肝胆,仍旧像丹青色一样不曾泯灭,赤子之心至死不渝。

 

 

推及前文,为什么萧景琰会说此诗不“恰”。不是不妥,没什么不妥之处,而是不恰当,不应该在梅长苏面前说。

最开始梅长苏听了一天传报,晚间回到暖阁中,从言谈中听到萧景琰遇到廊州知府,幸好躲过去了。

萧景琰的反应是:幸而他未看见我,我略走快一些,后来无事。

梅长苏的反应是:梅长苏抬眸看看萧景琰。虽是笑着,眸中却带了些察言观色。

其实帝位和小殊,萧景琰最终选择了后者,以我这个作者本身而言,我觉得两个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,虽然既来之则安之,但终究都有自责。萧景琰自责是弃天下百姓于不顾,梅长苏自责是萧景琰是因为自己而弃了帝位死遁而来。故而,在这一事上,说是表面风平浪静也好,说是故意避重就轻也好。两个人都很少提起。偶尔有这一事,曾经高高在上的帝王,见到廊州知府,竟然要躲着走。梅长苏固有心酸,只是不敢露出,又怕萧景琰难过,故而打探萧景琰;而萧景琰却反过来怕梅长苏自责,于是赶紧把话岔开过去了,状似无意的提起了言豫津和萧景睿。

后来两个人聊天过后,梅长苏叫萧景琰题扇面。萧景琰本不擅于诗词,本来没什么写的。后来梅长苏出的这个“此情此景”的题目,无意间勾起了萧景琰的无限情肠。“初时还无碍,越想到后来越气息上涌,一时句从心来。”

本来是想不出什么的,可是情结一旦被触动,这个百炼成钢铮铮铁骨的男人也还是控制不住心绪,提笔写下了这么一首诗。从自己到母后,到庭生,还有对黎民苍生,他还是那个他,还是放不下这天下一切一切的萧景琰。然而偏就放下了,如今已身在江湖,和梅长苏厮守一处,一舟一剑,终生足已,只是胸膛里依旧热血如初。

这首诗里提到了自己,提到了母亲,提到了庭生和百姓,有那么多放不下的重责。写完了, 见梅长苏望着自己,“眸中含笑,却略有所思”。萧景琰顿悟此诗不恰,明知小殊自责,却偏偏自己一时不查,就这样将无限心事袒露出来,担心梅长苏心酸难过,“提笔便要抹之。”

而梅长苏只是一笑,制止道:既写了,又何必改。

 

综上,就是这么个意思。

我写到后半夜,写的太急。而且总觉得倾国一的路线是比较含蓄的,倾国二并不想写的太露骨。虽然老夫老妻了,要在不露骨不直白的基础上翻出新意与凝思,真是太难。所以有时候觉得自己想到了,这么写就一定是写出来的。大概可能写的太晦涩,大家如果觉得真的不易懂,我再改改。之后尽力多写些解释的句子吧,尽力避免太含蓄了,就是了。

 

谢谢大家的支持。

 

附上书签样式一枚。如果有出本的那一天,真心希望这首诗能夹在本子里。

我念及萧景琰的的思绪,写到他思及母亲“一人一宫一轮月,一春一秋一卷经”的时候,真的哭了。这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国有家至忠至孝的男人。为了梅长苏,将所有的苦都咽下了。

然而从头想过,如果当年他没有死遁,他没有选择小殊,他现在仍在宫中而小殊在江湖,那心中的苦有是什么样的呢。

一人一宫一轮月,一春一秋一卷经。

想起这样的静妃,如此孤寂寡欲的时光将在深宫中终老。我真的哭了。



评论(32)

热度(393)
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