寂寞屠城

写文不是我想写,想写就能写~~~~让我吃好,让我睡好,灵感就出来~~

倾国集中答疑篇

倾国集中答疑篇(本答疑以不剧透为主线。)

最近有很多亲问了些问题,其实我一半所有的时间都更文了,大家的留言和疑问我都看着,但是我每天半夜开电脑的时间都不多,就更没时间回复了,不是不想回,真的是没什么时间。

但最近确实有几个问题我想回复一下。

 

答疑之前的前言:

说实话大家这么踊跃的留言,尤其是有几个人一留言就长篇大论,我都感动,同时汗颜了。我真怕自己不值得。但是也另外有一个问题就是,我自己写这文的时候,我并没有考虑过大家的这些问题。被大家一问,我自己都说不清自己的初衷了。所以我写这答疑的时候,是我自己重新坐了一回读者。我是我自己的第一个读者,我相信我的答疑应该有据可循。。。。。?

 

  • 关于林殊和梅长苏的区别。

有一位亲问我,林殊和梅长苏其实就是一个人,无论怎么变,骨子里还是林殊。你老这么刻意强化他们的区别,是不是太落了刻意了。(这不是问题的原话,是我自己复述的。)

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。

从景琰的角度讲,他面对的是一个十几年阔别重逢的人,但是容貌变了,处世风格变了,所有的画风全变了。我想换了任何一个人,心里总会有点隔阂的。比如我小时候有个光屁股玩到大的朋友,十年之后我再见他,我也不能一下子去扒了人家的衣服。这是一个道理,就算再怎么骨子里是林殊,但是现在梅长苏的身份地位,和他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之气,是以前林殊不具备的,萧景琰有多么想去拢一拢他的头发,也总要想一想的。那个人现在是江湖王者,有他自己的傲然刚骨,不是当年满地打滚的那个人了。心里的亲近和敬佩合为一体的时候,我就能想到一句话,可远观不可亵玩焉。。。。。。

从梅长苏的角度讲,即使他自己心里再没变化,但问题是景琰变化了。如果景琰还是靖王,他们同桌而食同塌而寝,我想大概也有可能。但现在萧景琰是皇帝了。绝对不可能了。这就是根源所在。对梅长苏来说,他知道萧景琰的执拗,知道萧景琰的水牛脾气,他自称草民和陛下不仅是要明确身份地位,更是一种拉开距离感的方法。若梅长苏老是景琰景琰的叫着,就算不是爱情,手足感情也是一步一步发酵的,对梅长苏那种不由自主的关切关心不遗余力,再加上本身萧景琰的性格,难免会有什么问题出格。

从作者本人的角度来讲,我觉得我可能年纪大了。我真的有过一个十年不见面的人。再见面的时候,已经物是人非了。

 

  • 我这文接的是原著还是电视剧。

日。

我真的很想说我接的是电视剧。我是电视剧的绝佳爱好者。我被电视剧的大气磅薄所吸引才来写文。但是之所以造成了我接的是原著,是因为有一个无法避免的原因。我这文目前的格局,是针对大梁外围的邻国邦交。而涉及到邻国的,比如说拓拔昊,电视剧里都没有提啊,泪目了。我不想把我这文重新设定在一个大梁境内的朝局上。我写也写不出新的了,而且也太显示萧景琰能力不够,都登基了还要梅长苏擦屁股。所以我设定的格局,是四国乃至更多的纠纷,我又想多用写原著的人,不想虚构太多,所以就只好接原著。恩,尽量接原著。

 

三.关于萧景琰为什么趁大臣都在太后帐中的时候才来找梅长苏

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可以不是问题了。是勤于朝政的萧景琰今天没去诏大臣议事,所以大臣都跑太后那去了。

 

四  朝臣是否知道梅长苏在靖王夺嫡时做的事,或者说起的作用。

读者原话是这样的:其实我想说,当年朝堂论礼,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剧中,梅长苏插手此事都是极其隐晦的事情,应当鲜少有人知。所以这里蒙挚直接说出,当初陈元诚丢掉礼部尚书,让柳暨得益是因梅长苏之故,是否稍微欠妥?特别是在书中明确有说到【当陈元诚颤着花白的头发,将已戴了近二十年的官帽抖抖地从头上摘下时,靖王仿佛看到了那只在背后轻轻拨弄的苍白的手,和那张总是神色淡淡,似乎永远也不会激动起来的清素的面庞……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这件事里,居然还有那位已渐渐平淡下来的苏哲的存在。】

 

我个人先抛开这个事不谈。先说说我的文。如果你们觉得我的设计不合理,那可以把我文中关于陈元诚,还有夏江曾指认林殊的那句,去掉。柳暨的话同样成立。就是说,无论大臣知不知道梅长苏的事情,不影响我的大局。这件事可以投票解决。

 

但是我个人认为吧,纸是包不住火的。当初陈元诚下台时,誉王还没下台,梅长苏是帮着誉王干的。后来靖王上位,全天下都知道麒麟才子是靖王的(这句话应该没有逻辑错误),所以根据这个基础,我觉得朝臣的脑袋也没几个十分不灵光的,仔细一想,靖王凭什么上位,不知道也得知道了。

夏江指认林殊的事情,朝臣是否知道,我觉得,有些人是怀疑过的,有些人不见得知道。因为最后梁帝寿辰,莅阳带来手书那天,梁帝曾经跟梅长苏详谈过。有人怀疑也不足为奇。

 

  • 朝臣们是否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。

我觉得是这样。按电视剧结尾,如果天下全知道林殊活着,那赤焰祠堂里就不用设林殊的牌位了。最后林殊去祭拜的时候,电视剧还特意给了个镜头把那红布盖上了。注意不是早就盖上的,是梅长苏去的时候才盖上的,所以我觉得天下人不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。

 

六,朝臣为何冷淡回避而非尽力结交。

有读者说,当年好多朝臣都跟梅长苏打过交到,为什么没人来帐里拜访过。这个问题我看见有一位元老级小天使已经帮我回答了。

1,是局势与当年不同,当年梅长苏入京,誉王和太子夺嫡,朝臣都揣摩上意见风使舵拉拢人心,梅长苏当时是个红人。可现在不是了,萧景琰登基,后宫空悬,忠臣弹劾的大前提下,当初那些人不见得会去拜访吧。再一个,当年攀炎附势的人还能不能在萧景琰手下当官了,我觉得是个问题。当然这个问题不在我文的讨论范围之内。

2,关于蔡荃和沈追为何不来拜会苏兄。

第一沈追来过,苏兄拒绝了。第二,是这样的,我觉得到什么时候蔡荃和沈追不会攀岩赴会。而且抛开电视剧,在原著里,蔡荃沈追对梅长苏并谈不上旧情。在蔡荃沈追被靖王带着去见梅长苏之前,他们之前是没见过面的,当天也只是聊的投机而已。二位大人并不喜欢玩弄权势,所以对梅长苏此人这个人做了什么,自己是否感恩,我觉得这个谈不上。他们能出于公正之心,在太后面前说一句公道话,我觉得就已经是很完美的了。当然是我的个人见解

 

七,言侯对梅长苏的态度。

言侯对梅长苏,早前是不怎么喜欢其心计之深,还说过过慧易夭(我觉得他会因为这话后悔)但后来因为共谋靖王大业,我个人觉得言侯对梅长苏,即使不喜欢,也有尊敬欣赏的成分在。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,如果言侯的不喜欢已经到了讨厌的程度,我想言侯最后也不至于做了那么多。而且我私心觉得他是喜欢的。

 

八,有一位大神级别小天使,说柳暨功过相抵那句挺扯的。

但我作为一个读者认为其实不太扯。我的设置,柳暨不是一个奸臣,是个忠臣直谏的人。他的出发点,只是让萧景琰离梅长苏远点,而不是要梅长苏治罪。而且他自己也会觉得,萧景琰根本不可能治罪。他说这么句话,只是觉得,一切扯平,双方两不相扰就可以了。这对整个朝局和皇帝本身,都是最好的结果,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虽然从柳暨嘴里说出来略显儿戏,但正是如此显示了这个老臣的大度之心。

 

九,有一位可爱的小天使说柳氏一族在萧景琰继位后权势过大。

我同感。这位柳暨是就柳橙的弟弟。但是我真是不想牵扯到国内局势。其实我最开始在皇后被废时,有想写过柳橙如何如何,然后如何如何。后来因为格局的关系我没有写。

但是,同样的是,我觉得当年梅长苏推荐给萧景琰的人都是稳妥的。按照海姐姐的主角光环来讲,原著后来上位的朝臣都应该是忠臣

 

最后的最后说一句题外话。

这两天看大家的回复,我也很有感悟。很受触动很受鼓舞。

但是也很有众生相。

大家不要笑也不要鄙视我啊,其实不光大家在看我,我也在看大家。比如昨天发文,靖苏二人在北坡上相会,有人在大喊虐,有人在大喊甜。我的心是无限翻滚的。为什么一个文里能看出两种结果来?是我的问题还是大家的问题呢?啊哈哈哈哈~~~~

 

日后答疑还会继续,这次就到这里。我这两天写文有点腰脱。


评论(31)

热度(1092)

  1.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