寂寞屠城

写文不是我想写,想写就能写~~~~让我吃好,让我睡好,灵感就出来~~

倾国(42上)

(三天才写了这么多,我很惭愧。确实有点难写,好多历史知识都不知道,昨天三个半小时写了561个字。。。。。。。好吧,还有3章半完结,但愿。


今天不写了,别一点事情影响了。心情还好,状态已经开启其他模式)



四十二

是日,辕门出征。

 

祭天,宜社,造祢。告祭于天,受命于祖。柴燔燎牲,牛、羊、豕全备,以太牢祭军旗,以牲血涂战鼓,祭祀军神。萧景琰亲祷祭辞,誓于师曰:

济济有众,咸听朕命。朕与献王本一脉手足,所先帝亲出。昔年献王不仁,曾遭先帝废储,朕顺天继位。献王大逆,拥兵自立,祸及百姓,妄动江山社稷。古有明训:华夷须严辨,春秋存义,生为军人,死为军魂。今朕躬擐甲胄,以伐无道而讨不义,谨以至诚,名正言顺,鬼伏神泣。眧吿山川神灵,誓师牧野,兵发献州,保国安民,谁愿与朕共讨逆贼?!

三军山呼誓曰:吾等誓死追随陛下,不斩逆贼誓不还朝!

符节郎献节钺,皇帝亲受。遂戎装佩刀,身着战袍,萧景琰立于马上,北向远望。

这一刻萧景琰的心情是百感交集的。

宫城在后,沙场在前,江山锦绣,绵延万里。多少年出征前是在这里誓师,多少年凯旋后是从这里还朝,多少年前曾在这里与小殊辔马并进,多少年后却只能在这里萧萧远顾。一眼望去陈师鞠旅,旗鼓相接,威严肃穆,气壮山河。只是这遥遥遍野数万雄军中,独不见那个此时最应立于辕门下的人。

他忽然想起了小殊案上的那首词。

犹记少年狂

更那堪,横戟怒马,辕门北望

当年那个雪夜薄甲、骄傲飞扬的少年将军,终于慢慢模糊成了印象中素手白衣微微浅笑的病弱书生。

萧景琰闭了闭眼睛。

然后只听得兽角长吟,威鼓三声,萧景琰赫然怒睁鹿眼,凛然下令道:出征。

 

梅长苏仍旧是一乘淡装车马,隐于随行军需中。虽则大军未动粮草先行,然而随行军需还是要有的。前面的车马是军帐,后面的车马是锅釜。一乘淡装车马夹在其中并不显眼,一路上也并未如春猎时那样,列战英或者其他亲卫并没有过来探视。但每到停军扎营,一碗补药总是及时端到眼前。负责来送药膳补给的小将士大约是萧景琰信得过的心腹,恭谨守礼,温顺无话。

昼间萧景琰在行军中不断听取前方战报,分析战势,晚间扎营便召集众将议事,一边嘱咐先锋营沈粼未得军令不可轻动,一边传令孟大将军随后行军以备增援。行军初时几日,两军相隔甚远,且只闻得献王行军并不速进,而以招揽囤兵为主,萧景琰御兵多年,颇沉得下心性,面色沉着自若,步履英武矫健,一众将士跟在萧景琰身边,个个昂扬阔步气逾霄汉,好像陛下亲征就有了军魂一样,恨不得明天就军前叫阵,杀他个片甲不留。

梅长苏对此情此景,于愿足矣。

他白天安坐在车马中,晚间驻足在营帐内,手上总是捧着本史书,专注凝神,淡然平静。除此之外,别无他事。每到晚间,仍是那个小将士,将开灶的炭悄悄送一盆来,然后将梅长苏帐中水壶换上附近水井河中新打的白水。八月末的天气,满营地中所有将士都分一碗祛热解暑汤,偏偏只有梅长苏的帐中彻夜点着炭。

一连几日都按例如此。萧景琰每晚都来,只是来的稍晚一些,要等到诸事停当,众将入帐,巡夜兵士都尽忠职守,才到得入帐来看梅长苏。每次都见梅长苏迎着微光烛火手不释卷,劝了两次,萧景琰无法,便叫人把梅长苏帐中的烛火加了一盏。梅长苏倒也识趣,每晚看书,见萧景琰进来,便弃卷就寝。两人并不多话,萧景琰只等梅长苏睡下,亲坐塌边为他掖好被子。只是每每见了梅长苏帐中火炭和身上厚重的军被,便不动声色的皱眉。待梅长苏睡下,又略问过黎纲今日有无异状,听黎纲答了没有,萧景琰才颔首离去。

 

头一天扎营时,萧景琰见梅长苏身边只带了黎纲一个人,便心中一凛,道:“甄平飞流何在?”

梅长苏笑道;“我差他们去办事,不日就来。”

萧景琰蹙眉:“何等大事要差遣两个近身高手去办?小殊,若有军急大事,不要瞒我。”

梅长苏想了片刻,只好温言道:“并非军事。只是江左盟江湖纷争,不便告知陛下。”

萧景琰便蹙眉顿了片刻。也知梅长苏如今执掌江湖,号令群雄,已非昔日少帅。固然心中遗憾,然想到江左梅郎风采绝世,心中隐痛便可稍稍平复。一帮之主常年不在廊州,大约确有要事需近卫代为出面,亦是常理。只是梅长苏言语间用了不便告与几个字,萧景琰总觉得,终久是要江湖路远从此陌路了。


评论(36)

热度(1659)

  1.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